第一章 朱和尚-《差点丢弃的故事》
第(2/3)页
其实因为战乱灾荒,朱和尚的皇觉寺也养不了僧人,有点头脑的人都以行脚游历之名出来了。朱和尚已经在外三年,吃尽苦头,也看尽人间疾苦。到了灵光寺时,他已经饿得不行,两眼昏昏,只觉得眼前有房子,有人家,便拚着往前走,就倒在寺院外的银杏树下。
这年头诈死诈吃诈住的人不少,和尚们深受其害,也不敢近前察看。
当年的老和尚是印明,见此情景,又看他的着装像是行脚僧,便命人抬进寺院。朱和尚就是饿的,汤水食物进了肚子,精神又回来了。朱和尚在寺院里转了转,便喜欢上这个寺院,他恳求老和尚印明收容他。
那时候世道乱,寺院自顾不暇,多个人多张嘴,印明也犯难,不肯答应。
早在泰定二年(1325年),河南息州赵丑厮、郭菩萨的起义,提出了“弥勒佛当有天下”的口号,揭开了元末农民起义的序幕。既然打着佛家的名头犯事,各寺院生怕受到牵连,也都是风声鹤唳,闭门自保,从那时起,灵光寺便不再收容一人。过了十多年,寺中老人过世了几个,印光想着为寺院添补几个僧人的时候,想不到,顺帝至元三年(1337年),又有广东朱光卿、聂秀卿的起义,称“定光佛出世”,打的也是佛家名号,来势汹汹。同年又有河南棒胡的起义,棒胡烧香聚众,起义者举“弥勒小旗”,同样也跟佛教有联系。红巾起义至元四年(1338年),彭和尚、周子旺在袁州起义,起义农民五千余人,打着“背心皆书佛字”旗号,把佛又推到了历史前台。这些年,造反之人均打着佛家旗号,当地衙门三天二头来查寺院,为避免麻烦,印明只好又关了寺院大门。
朱和尚见老和尚不收容他,心里着急不肯离开寺院,死皮赖脸缠着印明。
印明被逼急了,第二天只好将朱和尚叫到方丈室来。
印明告诉他,离此地不远的地方叫濠州,有个郭子兴的人,正拉起队伍要造反,你可去投他。
朱和尚也怕打仗死人,再说家里人死的差不多了,要保住朱家香火,情愿做个清闲和尚,不肯去。印明没有办法,只好实话实说。朱和尚虽然与佛有缘,但其相貌不同寻常,按照朱和尚的生辰八字掐算,将来必定大富大贵,小寺岂能容下?
朱和尚仍然不相信,以为这是印光赶他离开的借口。这跟我们现在青年人找工作一样,用人单位常常将人夸奖成济世人才,突然话锋一转,本单位庙宇太小,容不下大才的托辞如出一辙。
朱和尚不相信,印光沉思了一会说,你如果不相信,两年之后你回来,老僧便给你一个主持职位。
第(2/3)页